天時計時方法
一、改變現行計時方法的社會性
人們都知道,人類為了讓歷法配合上地球自轉的腳步,全世界在去年新歷年到來的時候得多增加一秒鐘。閏秒已經不是新鮮事,自1972年實行閏秒以來,共加了23秒。但是在去年11月的會議中,聯合國負責發布標準時間的“國際電信聯盟”無線電通訊部門聲明,這也許是最后一次閏秒了。
2005年位于法國巴黎的聯合國下屬機構國際地球自轉組織(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Rating System,IERS)為了讓地球上最精密計時的原子鐘符合地球的自轉速度,決定實施閏秒。閏秒是因為地球自身釋放的磁能量逐漸加大,自轉速度不斷減緩,造成的現行計時方法與地球的空間運轉規律不同步。為了這一秒鐘,人們會花多少時間進行討論?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NIST,位于科羅拉多州波爾德市)時間與頻率部門的物理學家列文(Judah Levine)表示:“這場論戰已經進行五年了。”為了顯示閏秒所產生的問題,列文還提及航行時會遇到的情況。他解釋:“每當有閏秒,正在移動的東西會持續移動,但是秒針會停止。因此那些必須處理物體行進的人會希望廢除閏秒。”NIST時間與頻率部門主任歐布賴恩(Thomas O’Brian)補充道,閏秒的發生還是無法預期的,有待于徹底修正。
約在500年前(公元1504年),西方人華耳(Walther)根據古羅馬歷法發明了機械時鐘。1656年惠更斯(C.Huygens)將鐘擺加裝在機械時鐘后,使原本不很準確的計時鐘就基本準確了。但天文學家、歷史學家及其它許多學者,皆對于潤秒所造成的麻煩感到苦惱,且對于時間配合地球自轉的主題,尋找更加合理的計時方法。
二、天時計時方法的合理性
世界上,所有實行的通用標準,都是人為設定出來,但不一定都能達到合理實用性。需要人類不斷地進行探索,發現適宜事物空間規律的新標準,并逐步糾正,使其符合事物基本結構的本性理論。現在使用的計時標準并不合理,因為它不是根據太陽系地球運轉的本性,而是先人根據地球自轉時間守恒原理,人為推算出來的計時方法。現行計時標準帶來了當代計時鐘運轉,不能適應天體地球自轉本性與人類生存屬性相結合的理論,需要后人逐漸完善,予以修正。
地球每天自轉一圈,現行計時鐘(表)的時針要轉兩圈,人們依靠鐘表不能直觀斷定地球某個時區位置的時差,在黑白不分的地方,更難區別晝夜;秒的速率設定造成一天86,400秒有余,七年左右的時間需要增加一秒。目前,人們聽到計時鐘“嘀、嗒”、“嘀、嗒”的音律太快,使自己感覺到心脈不適,神智不清。計時鐘的分、秒進位,采用了古羅馬天文歷法中細密的60進位制,因為60是2、3、5、12的倍數。2表示一天時針運轉兩圈,3是時、分、秒三個指針,5是每個數字之間有五個刻度,12是時針運轉一圈的十二個小時數。其實它并不細密,忽略了地球分為24時區,24小時自轉一圈,60不能被24整除,造成了計時鐘運轉的結構本性誤差,它的運轉速率與地球屬性化自轉不同步。
天時是根據天體地球運轉速率和人類生存屬性所設定的時間,不同天體運轉的速率有別,黑洞之中不存在陽性天體運轉的計時空間。人隨地球繞太陽運轉的計時,應該采用適合天體地球本性與人類生存屬性融合的計時標準(天時標準)。天時計時方法確定的天時鐘,與天地人生命運行相互適應,它與地球的運轉同步同向,它起著時間主導作用的時針,所指的方向,永遠是太陽系中心,太陽的位置。
天時鐘的鐘表面是地球赤道的橫切面,分為東、上、西、下與平面視圖有同樣的視覺方向,指針的轉軸是地球生命能量釋放的磁軸。天時計時標準為1天24天時運轉一圈;天分、天秒采用72候進位制,它比60進位制更細密,1天時72天分,1天分72天秒。天時鐘使用的72候進位制既能被2、3、6、12、18、24這六個數字整除,又與它們相互關聯,逐漸形成倍數鏈接關系。2是黑白陰陽兩性觀念,它表示每個時區數字前后的兩個分秒刻度,又分有東、西時區之別;3是時、分、秒三個指針,它代表著太陽系內太陽、地球和人類;6和18是一天陰陽界的交點,表明 1天有黑夜、白晝變換;12和0(24)是東、西時區分界線。24天時中,白天6→12→18 (天時),時針在上陽性,時針由東經上至西運行;夜晚18→24→6(天時),時針在下陰性,時針由西經下至東運行,它適應地球自轉的本性和人類生存的屬性與太陽的緣,它與地球自轉的方向、速率和各個時區的通用代碼一致,與現行計時鐘走向相反。
天時界定的一天計時為:24×72×72=124,416(天時秒)
現行應用的一天計時為:24×60×60=86,400(計時秒)
現行應用計時的速率與天時計時的速率比是:
86,400(計時秒)/124,416(天時秒)=25/36
天時計時的速率:1天時秒=25/36(計時秒)
天時計時與現行計時的速率差25/36的余數是造成現行計時理論的內在誤差。
健康人的心脈跳動速率是每分鐘60—84次,平均一分鐘72次,人類平均一天呼吸各62,000多次,與天時鐘自身運轉的速率(一天陰陽各62,208次)相呼應。天時鐘與現行計時鐘的區別在,天時鐘一天運行一圈,每個天時數的左右各有2個用于計時的刻度,陰陽各占用1 個刻度,一天時秒的運行速率,相對于現行計時方法的25/36(計時秒)。天時鐘的平面視圖與地球赤道橫切面一致,0(24)在正下方,是每天開始或結束的啟迪;12在正上方,是每天的正午;6、18在天時鐘的正東或正西方,是每天黑夜與白晝的陰陽交界點。天時計時標準確定的數字應用程序,充滿了地球每圈運轉的計時界面,它從本元結構上防范了運行軌跡中的惡性侵害。
天時鐘的鐘表面可直觀出各個時區之間的時差,時有三段、時有三刻、時有三針;它的天針(時針)朝向太陽,地針(分針)界定方位,人針(秒針)超越時空。人們聽著它與人類生命呼吸同步的音韻音律,頓感身體神智清醒、心脈舒展、呼吸暢通,它將在天地空間敲響新時代開啟的鐘聲。
三、推行天時計時方法的社會意義
山東生命科技研究院生命科學理論研究所任煉先生,根據地球運轉的本性,將人類身體健康與中華傳統文化鏈接在生命空間的計時界面,研究設計出適宜地球本性運轉的規律和人類身心速率相呼應的天時標準計時鐘——天時鐘,已經獲得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對本項發明專利的認證(申請號CN200410075838.3)、(公開號CN1635428),并且確定為“具有設計符合機械齒輪的運行規律、計時準確、創立新的計時鐘齒輪結構和計時方法的特點”的項目。
天時計時方法與地球的運轉同步同率,并與人類的生命健康相互呼應,能夠避免因計時閏秒所造成的災難。天時鐘是中華傳統歷法(24節氣和72候制)與現代生命科學空間理論整合一體的科技成果,是提請聯合國科學教育文化組織合理改進現行計時標準的理論方法,將會對現行計時標準所存在的誤差修正起到主導作用。
時間決定著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發展變化,計時方法的修正自然會帶來人類對生命空間科學的認知。天時計時方法的推行,是突破世界通用標準的科技發明項目,是促進世界科技進程的典型實例。它的世界性推行實施,將體現出時代空間科學理論的社會作用,對歷法、航天、計算機、民生教育、醫療健康都會有主導帶動效果。天時計時方法的推行將會對人類社會創新推進帶來極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極大的經濟市場利益。




高考倒計時器
桌面時鐘
全屏倒計時工具(TinyCountdown)
游俠時鐘(桌面時鐘)
多功能桌面日歷 ReminderCube
桌面計時器(Metro Timer)